在制药行业,注射用药品的目视检查是保障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 —— 作为无菌产品放行前的 “最后一道视觉防线”,它直接关系到药品是否存在颗粒污染、容器缺陷等风险。近日,ECA 基金会(欧洲制药合规协会)发布了《注射用药品目视检查》(Visual Inspec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for Parenteral Use)V5.0 版本(2025 年 10 月更新),作为全球制药行业目视检查的核心参考指南,其内容涵盖人工、半自动、自动化全场景检查规范,与 USP、EU GMP Annex 1 等法规深度协调,是 QA/QC 人员、生产管理者的必备合规工具。今天就为大家深度解读这份文件的核心价值与关键要点,助力企业落地合规检查实践。
![图片[1]-资源分享-ECA 注射用药品目视检查 V5.0-中英双语-药研库](https://img.suyu.uk/i/2025/11/24/hio44t.png)
一、文件核心定位与适用范围
1. 核心目标
这份指南的核心是建立注射用药品 100% 目视检查的 “最佳实践框架”,补充各药典(USP、Ph. Eur.、JP)的技术细节,确保检查过程能:
- 识别所有易于发现的容器可见缺陷(如裂痕、密封不良);
- 确保产品无颗粒物、无浑浊;
- 保证冻干产品的块状物外观均一合规。
2. 适用边界
需特别注意:容器密封性(CCI)不在本文件范畴(相关要求参考 ECA 另一立场文件《注射用药品的容器密封性测试》);指南适用于制药企业的生产过程检查、批次放行检查,也可作为 GMP 审计的合规依据。
二、三大检查方式的关键合规要求
指南将目视检查分为人工、半自动、自动化三类,每类都明确了 “硬件要求 + 人员资质 + 操作规范”,实用性极强:
1. 人工检查:细节决定合规性
人工检查是基础场景,指南对 “人、机、环境” 都设定了量化标准,避免主观偏差:
- 环境要求:
- 照明强度≥2000lux(吹灌封 / BFS 产品需 10000lux),显色指数(CRI)RA 值>90%;
- 环境温度≤25℃(夏季),噪音<55dB,避免反光表面,环境照明需调暗不干扰检查;
- 照明需每 6 个月验证一次,纳入预防性维护计划。
- 人员资质:
- 定期视力 + 色觉测试,重点考核 “细微差异辨别能力”(如开口圆 / 闭口圆区分);
- 初始资质认定需通过 “缺陷培训套件”(含各类真实 / 模拟缺陷)+ 资深操作员同步带教,再通过 “资质认定套件” 考核(需 100% 识别关键缺陷,主要缺陷达标,误剔率≤5-10%);
- 定期再资质认定每 12 个月一次,连续两次检查不合格需重新培训 + 视力测试。
- 操作规范:
- 每件产品需在白色背景(5 秒)+ 黑色背景(5 秒)下检查,需轻轻旋转产品使颗粒悬浮(避免气泡产生);
- 连续检查时长≤30 分钟,休息≥5 分钟,单日累计检查时长≤4 小时(行业最佳实践)。
2. 半自动检查:人机协同提效
半自动检查是 “人工判断 + 自动输送” 的组合模式,核心优势是降低人员疲劳,提升检查一致性:
- 关键配置:检查台需隔绝外部光源,产品在检查区域完成 360° 旋转,顶部 / 底部全覆盖检查;
- 光照强度:通常 8000lux(可根据难检产品调整),支持放大设备辅助检查;
- 操作要求:液体产品需预旋转使颗粒悬浮,冻干产品检查员需通过 “最高速度资质认定”,常规操作可降速;连续检查时长比人工更短,休息频次更高。
3. 自动化检查:验证是核心
自动化检查(AIM)的合规重点的是 “设备性能与人工等效”,指南明确了 IQ/OQ/PQ 全流程验证要求:
- IQ/OQ(安装 / 运行确认):
- IQ 需核查设备安装与技术图纸一致,供应商提供操作 / 维护文件;
- OQ 需测试跨产品兼容性(输送、剔除、计数、审计追踪功能),以及相机定位、旋转精度等核心参数。
- PQ(性能确认):
- 核心要求:设备缺陷检出率≥参照组人工检查员(无放大设备);
- 测试方法:使用产品专属 “资质认定套件”(含 10-20% 缺陷样本),至少重复检查 10 次确保统计可靠性;
- 特殊原则:评估颗粒检测时需遵循 “Knapp Test”—— 合格样本中缺陷比例≤25%(实际操作中常用 10%,避免剔除偏差)。
- 再确认 / 再验证:
- 再确认每年 1 次(最迟每 2 年),需审查设备变更、偏差及趋势数据;
- 再验证可通过 “人工复检自动化批次”(如 5000 件)或持续统计 AQL 结果实现。
三、难检产品 / 容器的合规检查策略
对于浑浊溶液、棕色玻璃容器、冻干产品等 “难检场景”,指南给出了明确的补充检查方案,避免漏检风险:
- 定义:难检产品包括混悬剂、乳剂等浑浊 / 油状产品;难检容器包括琥珀色、有色、塑料等非 100% 透明容器;
- 补充检查方法:
- 颗粒检测:采用 “破坏性随机抽样”,在 A 级(ISO 100)环境下过滤(0.8μm 滤膜),显微镜检查>100μm 颗粒(符合 USP <790> AQL 0.65);
- 冻干产品:表面颗粒通过目视检查,内部颗粒需复溶后检查;
- 棕色玻璃 / 有色溶液:可提高光照强度(参考 Ph. Eur. 2.9.20)、延长检查时间,或使用丁达尔光、特殊波长照明。
四、缺陷分类与批次放行的核心规则
1. 缺陷分类(产品专属,至少 2 类)
- 关键缺陷:导致无菌性缺失、容器破损或患者伤害(如浑浊、裂痕),合格限值为 0,出现即启动调查;
- 主要缺陷:影响产品含量或功能(如超标颗粒),典型行动限值 1%-3%;
- 次要缺陷:不影响患者健康 / 产品功能(如轻微外观瑕疵),典型行动限值 3%-5%。
2. 批次放行的 “双标准”
批次放行需同时满足两项要求:
- 100% 全检的趋势分析(缺陷率未超预设限值);
- AQL 人工检查结果合规(与 USP 协调一致):
- 关键缺陷:AQL 样本中无缺陷;
- 次要缺陷:≤AQL 4.0;
- 若 AQL 超标:整批 100% 复检 + 加严 AQL 检查(两种方式:保持样本量用更严限值,或保持限值加大样本量)。
五、V5.0 版本核心更新亮点
对比历史版本,V5.0 在合规细节与实操性上进一步优化:
- 术语统一:将 “set(装置)” 改为 “kit(套件)”,新增 PQ(性能确认)、PV(工艺验证)定义;
- 趋势分析:适配法规要求,明确控制限值需基于至少 30 个过程数据点计算(参考 ASTM E2587-2);
- 批次放行:细化 AQL 超标后的处理流程,明确颗粒物 “过程相关 / 无关” 的不同处置路径;
- 操作规范:调整自动化检查的再确认 / 再验证要求,强化 “灰色通道”(检查结果不明确产品的分离机制)的实操指导。

















kidzhangy21天前0
感谢分享,楼主好人一生平安Terrific29天前0
感谢!特别有用,资源分享的很及时!北岛1年前0
相当于货架期多久?Mark3年前2
Thanks for your blog, nice to read. Do not stop.一位WordPress评论者4年前0
嗨,这是一条评论。 要开始审核、编辑及删除评论,请访问仪表盘的“评论”页面。 评论者头像来自Gravatar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