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源分享-临床阶段原料药生产质量管理实践与策略-大湾区培训20250926

图片[1]-资源分享-临床阶段原料药生产质量管理实践与策略-大湾区培训20250926-药研库

在医药研发的临床阶段,原料药(API)的生产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的安全性、可靠性及后续商业化转化的顺畅度。近期,合全药业副总裁、质量保证原料药业务部负责人张重庆在相关行业交流中分享的《临床阶段原料药生产质量管理实践与策略》PPT,系统覆盖了临床阶段 API 质量管理的五大核心模块,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,堪称行业内的优质学习资源。今天就带大家深度解读这份干货,助力药企、研发机构的质量与研发从业者精准把控关键要点。

一、核心背景:CRDMO 模式赋能临床阶段研发

在进入具体管理策略前,PPT 首先介绍了药明康德独特的 CRDMO 业务模式,该模式整合了 CRO(药物研发服务)、CMO(合同生产服务)、CDMO(合同研发生产服务)的核心优势,形成从药物发现、临床前到临床 3 期再到商业化的全链条赋能能力。数据显示,过去 12 个月内,其服务的商业化分子数达 76 个,临床前到临床 3 期分子数 3333 个,合成化合物数超 44 万个(统计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)。这种全链条模式为临床阶段原料药的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性支撑,也让后续的管理策略更具落地性。

二、五大核心模块:临床阶段 API 质量管理实操指南

(一)新产品引入控制:以风险为核心的全周期管控

临床阶段新产品引入的核心是 “风险前置”,PPT 强调了三大关键原则:

  1. 科学数据驱动:将健康暴露限(PDE/ADE)、产品特性(种类)、剂量、溶解度等作为风险评估的核心输入,确保评估的客观性;
  2. 全维度风险评估:通过客户问卷与内部评估结合的方式,搭配内部风险管控措施,降低新产品引入的质量与合规风险;
  3. 全生命周期管理:鉴于临床项目的产品知识会随研究推进持续更新,需建立动态的变更管理机制与完善的产品档案,确保信息可追溯、可更新。

(二)污染控制和清洗策略:从源头规避交叉污染风险

临床阶段多产品共线生产的场景较多,污染与交叉污染控制成为重中之重,PPT 给出了清晰的解决方案:

  1. 全要素风险识别:系统覆盖物理、化学、微生物三大污染源,综合评估厂房设施、人员、设备、物料、单元操作中的潜在风险,形成专项风险评估报告;
  2. 科学清洗验证体系:采用 “最差产品清洗验证 + 持续清洗确认” 的模式,每个新产品引入时均需评估清洗验证影响;通过 PDE 计算最大允许残留量(MACO),结合设备表面积、下一批产品日剂量(TDDnext)等参数,选择适配的清洗流程与清洗水平(共分 3 级,含需避免的组合);
  3. 全周期动态监控:通过偏差处理、客户投诉、内部审核等质量体系环节,持续识别和监控污染风险,不断优化控制措施。

(三)研发到生产技术转移:打通 “实验室到工厂” 的关键链路

技术转移是临床阶段 API 生产的核心环节,PPT 明确了 “研发 - 转移 - 放大” 的全流程关键控制要点:

阶段核心工作关键控制
研发工艺开发开发工艺、设计工艺控制点;开发分析方法、设定接受标准;工艺安全研究聚焦实验室规模的工艺可行性与安全性
研发到工厂转移起草生产批记录;准备分析方法和中控、放行标准;工艺安全评估和 EHS 要求实现 “非 GMP 研发” 到 “GMP 生产” 的标准衔接
工厂放大生产执行批记录审核和偏差处理;放行检测;批次放行QA 监管逐步加强,确保放大过程的质量稳定性

(四)变更和偏差管理:适配临床阶段的灵活性与严谨性

临床阶段 API 工艺尚未完全稳定,变更与偏差管理需平衡 “灵活性” 与 “严谨性”:

  1. 变更管理特点与应对
    • 核心特点:工艺不稳定导致变更频繁,且变更多为提高产率、改善质量的优化型调整;
    • 管理原则:基于科学数据与风险评估,形成正式研发报告;相关方(含研发人员)参与,QA 最终批准;所有变更全程记录、可追溯,实现快速灵活处理。
  2. 偏差管理难点与解决方案
    • 主要难点:工艺不稳定易引发偏差;对产品和工艺理解有限;杂质结构与产生机理不明;
    • 应对策略:依托强大的研发团队提供技术支持;配备先进分析检测仪器,快速鉴别偏差原因;建立标准化流程与经验分享机制,从源头降低偏差发生率。

(五)稳定性管理: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数据支撑

临床阶段 API 稳定性研究需兼顾 “快速支持申报” 与 “数据可靠性”,PPT 明确了分层分类的研究体系与关键要点:

  1. 分阶段研究要求
    • IND 阶段:仅需 API 的稳定性数据,含长期稳定性(2-5 年)、加速稳定性(6 个月)、强降解研究(1 个月)、放置时间研究,支持快速 IND 申报;
    • QbD 起始物料 / 中间体:需长期稳定性(1-3 年)、加速稳定性(6 个月),至少 1 批样品;
    • 常规稳定性:含影响因素研究(中国要求 1 个月),每个工艺 1 批样品,助力工艺、晶型或盐型选择。
  2. 关键管控点
    • 批次选择:优先采用毒理批次或临床代表性批次,确保数据代表性;
    • 包装要求:稳定包装需与临床使用包装保持一致,真实反映实际储存条件;
    • 变更控制:工艺、分析方法或包装变更时,需评估对在研稳定性研究的影响,必要时补充新研究批次;
    • 持有人参与:全程参与管理与决策,保障研究方向契合临床需求。


链接:https://pan.quark.cn/s/ed8f53f99407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以下吧
点赞0
分享
评论 抢沙发
蓝调的头像-药研库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